首页 > 陇酒风采

千年纯粮文化 红川浓香之源

来源: 甘肃酒业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6日

  白酒是中国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势能。这反映在消费者眼中,就是白酒的历史文化代表着白酒的质量,代表着一种内涵丰富的尊贵。因此,白酒产品的历史文化是其产品价值的核心基础,品牌生命的源泉,它将更长久的主导着白酒品牌的发展。
  具体到个体白酒品牌来说,那就是每一种白酒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各种白酒才变得更有味道,更具特色,由此生成了品牌的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
  循着品牌的历史文化之脉,闻着纯粮历史的芳香,让我们一探纯粮红川的文化历史魅力吧!

盛唐传佳话 杜甫醉闻香


  红川酒自唐朝以来就已榜上有名,公元759年,诗圣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寄居今日成县,无意中品尝了红川酒,曾写下“酿得万家合欢液,愿与苍生共醉歌”的千古名句。也因这段史实,红川酒之名广为传颂,并于2006年12月4日被商务部认定为酿酒行业全国35家,甘肃省首批唯一一家 “中华老字号”企业。俗语说,酒造出了历史名人,众名人造就了浓郁浑厚的酒文化。由此红川酒已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渊源的推进中,红川酒名扬古今。

融合杏花村 佳酿春和涌


  到了元代中期,山西杏花村的商人发现红川之地适合酿酒,于是和伙计们采用当地珍珠龙泉井水,在原酿酒工艺的基础上,引进汾酒的酿造工艺,一举酿出了香气扑鼻的烧酒。至此红川酒的雏形“春和涌”烧坊就诞生了。到了明朝时代有了“烈酒产横川、盛名贯九洲”的美誉。清代时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州”美誉之说,酿酒规模也与日俱增。民国初年陕西宝鸡人何进仁在清蒸清烧法的基础上引进的“西凤酒”酿造工艺质量更上一层楼,成为陇上名产。
古树开新花 改良获殊荣
  建国之后,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一优秀工艺和珍贵遗产,在“春和涌”烧坊的基础上,组织老传人、老师傅、老酒工燕志民、何尚文、周宗贤、王俊清等人创立了国营成县红川酒厂。继承和挖掘了横川烧酒的传统工艺,研制生产了清香型红川大曲,在国内市场畅销不衰,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今日的红川酒业正式起航。
  1983年经研究将原生产清香型的发酵池改为人工老窖(即原青砖墙改为窖泥墙,池底变为黄泥底),低温制曲改为中温制曲,发酵期由原来的15天增加到了70天,延长了陈贮时间。?这种香型、窖池、制曲、发酵期、贮存期的改造创新,博采众长,扬长避短的方法,使传统工艺和国家名酒先进工艺相结合,使酒具有浓香四溢、干冽醇厚、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于 1985年和 1988年分别被评为甘肃省优和商业部优产品,为古老的名酒赢得了荣誉,形成了红川酒厂的工艺演进发展。

浴火重生迎未来 扩能革新大发展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变革的推进,红川酒厂一度也走到了危机四伏,举步维艰的地步,面临着生死考验。市场化、经营机制现代化已成了迫在眉睫的唯一出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多方努力和谈判协商。2008年9月,红川酒迎来了其历史上最为巨大的变革,那就是由甘肃锌宇集团注资8000万元,在原有国营企业的基础上改制为民营控股、国有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改制后的次年,红川酒业就上马了史无前例的第四期扩建工程,通过紧张高效的施工,至2013年将年酿造产能规模提高至6000吨,一跃成为了无出其右的,甘肃省最大的纯粮酿造白酒企业。
  与此同时,红川酒业也展开了面向市场的营销升级革新,加速经营转型。目前,各项变革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经营业绩一年一大步飞速增长,已成功跻身陇酒第一阵营,成为甘肃纯粮白酒的标杆企业。
  而展望未来,随着第四期新建产能的陆续释放,引入外部智力打造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高效化管理平台的落地生成,以及面向全省的市场扩张战略的加速实施,红川酒业将紧紧抓住未来几年白酒行业面向大众消费时代的转型良机,“弯道超车”快速发展壮大,引领陇酒走出甘肃,走向全国,成就更为辉煌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