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甘久言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3日
为深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陇酒产业发展情况,我们对甘肃省酒类产销企业运行状态和突出问题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疫情爆发正值第一季度的酒水消费旺季,对酒类行业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企业承受着利润骤减、库存积压、人资租金等多重压力,使本就基础薄弱的陇酒产业“雪上加霜”,行业信心普遍滑落,百亿产业开局阵痛难免。
疫情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大考。虽然中央和省市为企业解难纾困的政策陆续落地,但酒类行业不同于民生刚需行业,政府的家底现状能给予的扶持只能饮鸩止渴,或许可缓一时压力,但要长期生存发展,就必须思考三个问题:
一、 疫情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
疫情当前,对于企业来讲,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要应付其它额外支出,现金流吃紧是必然的,但比黄金更重要的是信心!酒类企业要树立信心:一方面要对自身充满信心。相信疫情不过是一次历练,与其在巨大压力中焦灼等待,不如客观接受企业利润损失和阶段性成本增加的现实,疫情再猛总会过去,那些挺过去的企业往往比以前更健康。另一方面要对疫情过后的市场充满信心,疫情结束酒品消费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不仅是婚宴、宴请会迎来“补办潮”,还有消费者长期“自我隔离”后的聚会需求,到六七月份的毕业季也是酒类需求旺季,酒类消费市场必将逐步恢复。
二、 疫情之下能够做些什么?
围绕三句话来做,一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要积极研究中央和省上在疫情期间出台的金融贷款、利税补贴、租金减免和用工薪资等相关减负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最大程度加以利用,运营支出能免就免、能少就少、能缓就缓,千方百计减少损失,保住现金流,稳定基本盘,保证企业正常运行。二是“上下一心,齐力断金”。生产企业要明白维护一个老客户的成本远远低于开发一个新客户,要主动加强与批发、零售企业的沟通,摸清终端库存,合理压缩自身产品利润空间,为终端多减任务、减库存,有条件的还可以提供担保贷款服务,既要“嘘寒问暖”,又要“抱团过冬”,最大程度缓解下线压力。三是要“打铁还须自身硬”。疫情严控期间,线下工作非常有限,只能把视线和重心转向企业内部,进行系统梳理,实施内部的一些调整和改革,着力提升企业的“内功”。同时,要重点完成疫情解禁后市场行动方案的制定,以保证在疫情解除后的前期能抢占市场先机。
三、疫情之后酒类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
疫情期间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比疫情本身影响更大的是疫情之后市场业态变化。一是行业集中度提升。小微企业由于品牌、渠道受限,资金实力偏弱,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部分企业或将退出,而省内一线酒企拥有相对丰富的现金流,疫情不足以伤及元气,危机过后也能够进一步夯实竞争壁垒,抢占市场份额。二是消费趋于理性。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原本降低的消费预期会因疫情影响而持续疲软,消费者聚饮消费理性度加强,产品选择进一步向性价比、实惠型转移。行业机构预测,酒类消费结构主体将下移至200元档位以下,高档价位产品市场容量将会出现较大比例的缩水,生产企业需要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应对。三是渠道加速转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行各业流通领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对酒类流通企业并未产生实质性的触动,才会在疫情爆发后线下市场“速冻”的情况下,缺少“突围”手段而举步维艰。在“后疫情”时代,流通企业必须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拓展新型销售渠道,构建立体化的销售交互平台,降低运营风险。
莫道春光难揽取,浮云过后艳阳天。
困难总是暂时的,再寒冷的黑夜也会迎来黎明。对于陇酒产业大局而言,疫情只是一个短期的干扰因素,相信结束之后的酒类市场必将迎来健康有序,行稳致远的长远利好局面,我们必须积极抓住机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运行方式,在疫情之后争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