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陇酒风采

崆峒酒韵 源起千年

来源: 崆峒酒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5日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深深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酿酒起源的传说更是众说纷纭,这些传说不仅为酒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还从侧面反映出酒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酒的起源


上天造酒说

我们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关于酒旗星的说法,《晋书》中有记载:“轩辕右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

意思是在轩辕星的右侧南方,有三颗星称作酒旗星,它代表着酒官的旗帜 ,掌管着人间宴饮之事 。古人认为星宿能影响人间事务,酒旗星就与宴饮、酿酒相关。

仪狄造酒说


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晋代江统 《酒诰》中记载,仪狄将自己酿造的美酒献给大禹,大禹痛快享用之后,居然疏远仪狄,下达禁酒令,防止饮酒误国,让仪狄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悲剧下场。


黄帝造酒说


据传上古时期,黄帝发明了“酒泉之法”,以曲米加丹药造酒,《黄帝内经》就有“汤液酒醪”之论,后世尊奉其为造酒始祖。西汉人所著《孔丛子》、古医书《神农本草》、东晋人葛洪所著《抱朴子》等典籍中多有记载,说明酒在黄帝时代已经发明,更早于仪狄、杜康。而黄帝曾问道广成子,问养生长寿之道,因此黄帝造酒与平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崆峒酒历史溯源


崆峒酒前身  宋代老烧


宋代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宋朝自始至终实行专利榷酒政策,鼓励多酿多销。


在宋代白酒,亦称烧酒,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可以考证中国白酒蒸馏技术,基本始于宋代,成于元代,距今已有900年历史,到明朝中叶以后逐渐成为酿酒业的主流产品,而平凉在宋代以来酿酒业较为兴盛,在北宋熙宁年间平凉酒课银达“二十万贯以上”,成为甘肃地区第二大产酒区。



明清时代  趋于成熟


崆峒酒作为平凉本土地产名酒,其溯源脉络传承远古黄帝问道“汤液醪醴”,延续至宋代老烧酒,直至明代蒸馏酒工艺的广泛应用,尤其在明代,韩王封藩平凉,王府、官府用酒数量大增,更是促进了本地酿酒业的不断壮大。


自古平凉被誉为“陇东粮仓”,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4000年前已经种植高粱(蜀黍),西有崆峒仙山,北靠泾河之水,所以在酿造酒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民国时期  烧坊林立


民国时期,中国酿酒布局依然延续了明清时形成的北烧南黄的格局,据1945年编印的《平凉市初步调查》记载平凉在1945年前曾有酒烧坊6家,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位于徐家园的钰庆恒烧坊、南河道的暖泉烧坊和柳湖烧坊。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西北地区发生百年不遇大饥荒,陕西、河南、宁夏等地灾民逃荒到平凉,钰庆恒烧坊老板毅然拿出了所有贮存的粮食和酒糟赈济灾民,留下一段感人佳话。


平凉各烧坊生产工艺基本传承自宋代以来老烧酒,明清蒸馏酒工艺,酿酒原粮以本地所产高粱、玉米为主,采用固态酿造,传统手工操作,当年最大的钰庆恒烧坊拥有工匠20多人,所酿白酒远销平凉周边、兰州、庆阳、宁夏等地,外地客商使用骆驼、骡马车队,将酒液装入陶坛或竹篾所编制的酒海中拉运,在当时的南河道、徐家园车队云集,一片繁忙景象。现平凉市新世纪柳湖春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酒库内仍然保存着当年储存酒液的竹制和木制酒海,仿佛诉说近百年前崆峒酒的历史过往,听到那时驼队悠扬的铃声。



数千年以来,崆峒酒于历史风云中穿梭,汲取天地灵气,融合人文智慧。它不仅是一杯佳酿,更是崆峒地区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的鲜活见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在岁月里散发着历久弥香的魅力。


(来源:崆峒酒)

(编辑:小剑)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